11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明確,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和互聯網直播發布者在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時,都應當依法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 ...
、彈幕等直播互動環節的實時管理,配備相應管理人員。
互聯網直播發布者:在進行直播時,應當提供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直播內容,自覺維護直播活動秩序。
用戶:在參與直播互動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文明互動,理性表達。
7.實名認證
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對互聯網直播用戶進行基于移動電話號碼等方式的真實身份信息認證。
互聯網直播發布者:進行基于身份證件、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等的認證登記。
8.信用管理
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互聯網直播發布者信用等級管理體系、黑名單管理制度。
9.資料存檔
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互聯網直播服務使用者發布內容和日志信息,保存六十日;配合有關部門依法進行的監督檢查,并提供必要的文件、資料和數據。
10.明確權責
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與互聯網直播服務使用者簽訂服務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要求其承諾遵守法律法規和平臺公約。
■解讀一
遏制新聞侵權和虛假新聞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規定》強調了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直播的“雙資質”制度,這最大程度地遏制了新聞侵權和虛假新聞的不良影響。
朱巍認為,因此《規定》強調了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直播的“雙資質”制度,即直播平臺和直播發布者都必須依法擁有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同時,《規定》針對新聞信息服務直播的傳播速度和影響程度等特點,明確了新聞信息直播及其互動內容的“先審后發”制度。這就最大限度地在新聞生產端口上保證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公眾的知情權,最大程度地遏制了新聞侵權和虛假新聞的不良影響。
“在秒拍和網絡直播時代,有視頻不一定有真相。例如一些截頭去尾的視頻,不能反映事實的全貌,很容易產生誤解誤讀,在受眾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情緒化的閱讀效果。”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說,不管是拍攝者還是平臺提供者,都要把握新聞真實性的原則,有鑒別和把關的義務。
■解讀二
直播平臺應該落實主體責任
朱巍表示,網絡直播中廣泛存在為追求商業利益,網絡主播忽視法律和道德底線,以“性暗示”“搏出位”“粗口”“炒作”“獵奇”為代表低俗化和無底線的趨勢,網絡直播已經出現蛻變成違法違規表演的顯著傾向。
朱巍說,針對網絡直播中出現的這些問題,《規定》進一步明確了網絡直播平臺應該落實“主體責任”。網絡直播平臺不單純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更應對利用其平臺服務產生的內容履行勤勉監管者和技術控制者責任,包括監管制度上的責任、技術上的責任、真實身份認證制度責任以及信息安全責任。
■解讀三
即時阻斷可避免事態擴大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副部長、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表示,《規定》還結合互聯網新聞直播服務一旦造成惡劣后果就無法挽回的這一特點,要求服務提供者有能力做到即時中斷直播。這樣,即便直播活動出現意外,也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在第一時間避免事態及損失的進一步擴大,確實做到直播內容的可管、可控,避免極端、突發事件對社會正常生產、生活和學習秩序造成沖擊和不良影響。
■解讀四
主播入黑名單將無法要挾平臺
朱巍表示,首先《規定》將網絡主播的信用等級與平臺對其的管理和服務直接掛鉤。擁有越高信用等級的網絡主播,就有可能獲得越高的直播權限和收益,反之,喜歡“打擦邊球”“耍小聰明”,甚至靠“炒作”或違法違規直播獲取關注的主播,信用等級就會降低,信用降得越低,直播權限和收益也就越低。
其次《規定》明文要求建立失信主播的黑名單制度。黑名單制度在網絡直播行業中的意義與其他行業不一樣,很多網絡平臺為了商業利益,不惜違背法律底線去“留住”能夠“獲利”的網絡主播,即便明知某些主播是“問題主播”,平臺也不敢輕易“得罪”他們,因為擔心主播們會“跳槽”去別的平臺。建立黑名單制度后,對納入黑名單的主播將“禁止重新注冊賬號”,并向省級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報告。這樣一來,“黑名單主播”將不能肆意“用腳投票”來“要挾”平臺,也就讓法治與誠信重新回歸到直播市場。
監督方式防騙必讀生意騙場親歷故事維權律師專家提醒誠信紅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稅務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個人信用企業信用政府信用網站信用理論研究政策研究技術研究市場研究信用評級國際評級機構資信調查財產保全擔保商帳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訓
華北地區山東山西內蒙古河北天津北京華東地區江蘇浙江安徽上海華南地區廣西海南福建廣東華中地區江西湖南河南湖北東北地區吉林黑龍江遼寧西北地區青海寧夏甘肅新疆陜西西南地區西藏貴州云南四川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