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部通報了2016年上半年8起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弄虛作假案例,并提出將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及從事設備生產、銷售、運維的廠商列入“嚴重失信主體‘黑名單’”,及 ...
近日,環保部通報了2016年上半年8起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弄虛作假案例,并提出將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及從事設備生產、銷售、運維的廠商列入“嚴重失信主體‘黑名單’”,及時公開披露相關信息,讓弄虛作假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在全國環境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江蘇省多措并舉,以綠色信用制衡“黑色”企業的做法成效顯著,有力地推動了江蘇的綠色發展。
企業自律謀求發展
“環境信用保持得好,讓企業能夠在貸款利率上獲得更多優惠,向政府申請資金補助時能夠被優先安排,水電費的繳納還更加便宜,激勵我們把這份綠色事業堅持做下去。”江蘇省沙鋼集團有限公司環保資源處處長張新說。
在江蘇,環保信用評價指標從高到低依次為綠色、藍色、黃色、紅色、黑色5個等級,連續多年一直維持在藍色及以上評級的江蘇省沙鋼集團有限公司就把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當成企業得以立身立業的分內事。
環保工作做得好,企業的投入不能少,張新的心里有本賬:“沙鋼每年在環保運行上的投入達到35億元,平均每噸鋼材就享有170元的環保維護費用,并做到環保設備與生產設備同時運行、同時維護、同時檢修,實現污染防治長效管理。”
為了扎實推進企業的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沙鋼實行激勵機制,完善環保考核體系,并將其納入各分廠(部門)的年度承包合同。同時,所有環保指標實績都與月度經濟責任制掛鉤,按月對標考核,實施嚴格的節獎超罰措施。
“個人的百分制環保考評得分納入績效管理,如果當月出現扣分情況,那么個人獎金就會相應打折扣。此外,我們還設置了各部門的集體環保考評,分為綠、藍、紅、黑旗得主,獲得紅、黑旗的集體同樣按比例扣除獎金并及時督促整改。”張新向記者介紹。
企業通過建立健全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制度,激勵并約束自身的綜合性環境政策措施,有利于提高企業環境自律意識和環保社會責任意識,促進企業從漠視污染、消極治理、被動應付向重視環保、清潔生產、主動減排轉變,綠色生產才能為企業開辟出更多申請項目資金的綠色通道。
紅黑失信處處受阻
守信暢通,失信難行,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就是要在守信與失信間達到制衡。2015年12月,江蘇省環保廳聯合省物價局印發了《關于根據環保信用評價等級試行差別電價有關問題的通知》,在全國率先建立針對年度環保信用評價等級為紅色、黑色的部分高污染企業的差別電價政策,用電價格在現行價格基礎上每千瓦時加價0.05元和0.1元;2016年2月,江蘇省環保廳又聯合省財政廳、物價局、住建廳、水利廳印發了《江蘇省污水處理費征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分檔制定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初定環保信用評價黑色等級企業水價上調1元,紅色等級企業水價上調0.6元。
今年6月,江蘇省宿遷市環保局召開發布會,通報了對180家市控重點企業2015年度環境行為開展的環保信用等級評價工作,有5家企業因環保信用極差被評為“黑色企業”。這些企業除了將被環保部門依照規定采取暫停下一年度申報各類環保專項資金資格,金融機構不予提供貸款支持,發生環境違法行為按自由裁量同檔次上限處罰,并取消各類由環保主管部門組織的評優評獎資格等懲戒性措施外,電力部門還將對紅色、黑色企業電價分別上調加收。
“以往環保部門只能采取行政措施進行監管,如今建設環境信用體系進一步利用市場手段倒逼企業重視環保,那些紅黑企業得不到銀行貸款,即是敲斷了它們的資金鏈,影響生產,付出的代價遠比放任污染的獲利要大。”江蘇省環保廳法規處調研員龔志軍說。
2015年,江蘇省共有22542家污染企業參與環保信用評價,878家國控重點污染源企業共評出綠色企業280家、藍色企業415家、黃色企業118家、紅色企業43家、黑色企業22家。龔志軍表示,評價結果均已在江蘇環保網站公布,并與金融、物價、工商等部門共享,實行聯動懲戒,督促企業持續改進環境行為,自覺履行環境保護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
綠色信用遍地開花
環境信用體系讓失信者嘗到破壞生態環境的苦滋味,江蘇省在完成年度試點任務的基礎上,還結合各地實際進行了深入探索。
揚州、泰州兩市建立了環保信用審查制度,要求在履行環境執法監管、環保行政許可、環保引導資金安排等日常環境管理活動時,查詢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及動態修復情況。揚州市還率先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領域提出信用承諾要求,要求企業在提交環評文件審批申請時,一并提交承諾書,對自身的信用狀況、申請材料的真實性以及違約責任作出書面承諾,2015年對環評文件進行信用承諾的企業(項目)已達40個。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環保信用審查和信用承諾的試點單位,也已經完善了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平臺,除法定企業必須公開信息外,還推動了60家企業參與公開,建立了更為深入全面的自愿性環境信息公開和報告制度。”江蘇省環保廳政策法規處副處長賀震說。
此外,江蘇省13個省轄市環保局、銀監分局及相關部門都相繼建立了環境保護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各部門互通有無,搭建起信息共享的平臺,由綠色信用延伸而來的綠色信貸成為江蘇省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大亮點。
在此基礎上,江蘇省多地與人民銀行實行聯動,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執行不同的信貸政策。賀震介紹,以江陰市為例,對黃色等級企業不再安排與原產品、技術和污染水平相同、涉及重復建設的信貸資金,對紅色等級企業不再新增貸款,并逐步壓縮原有信貸規模,對黑色企業則收回貸款。
截至2015年末,江蘇省主要機構綠色信貸比年初增減情況為綠色等級企業增加貸款534.53億元,藍色等級企業增加貸款118.63億元,紅色等級企業貸款減少到5.11億元,黑色等級企業貸款減少到13.38億元,綠色信貸政策不偏不倚、獎懲有據,發揮出了市場監管的強大震懾力。
監督方式防騙必讀生意騙場親歷故事維權律師專家提醒誠信紅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稅務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個人信用企業信用政府信用網站信用理論研究政策研究技術研究市場研究信用評級國際評級機構資信調查財產保全擔保商帳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訓
華北地區山東山西內蒙古河北天津北京華東地區江蘇浙江安徽上海華南地區廣西海南福建廣東華中地區江西湖南河南湖北東北地區吉林黑龍江遼寧西北地區青海寧夏甘肅新疆陜西西南地區西藏貴州云南四川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