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數據的興起,打開了我國征信市場的成長空間。不僅多個互聯網金融巨頭發力征信市場,河南企業也搶灘征信體系建設,全省有近60家企業涉足相關業務。據國外經驗,征信最終會是一個集中度比較高的行業,小型的征 ...
互聯網大數據的興起,打開了我國征信市場的成長空間。不僅多個互聯網金融巨頭發力征信市場,河南企業也搶灘征信體系建設,全省有近60家企業涉足相關業務。
據國外經驗,征信最終會是一個集中度比較高的行業,小型的征信公司要么被吞并,要么深耕細分領域生存下來。
河南數十家企業涉足征信業
只有京東、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才能玩征信?面對數千億元規模的征信市場,河南企業也已經開始試水。
近日,我省首個大數據信用信息應用平臺——云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表示,目前已經為1000多家中小微企業提供了總規模50億元非抵質押和擔保的純信用融資服務,這標志著我省正在構建的中部地區大數據信用應用體系有了質的飛躍。
河南商報記者從該公司了解到,目前,云征信息數據庫已擁有超過300萬家企業的有效數據,通過量化風險監管體系和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已經為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的9家銀行和15家小額貸款公司提供金融風險監管服務,資金交易總額超過300億元。
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云征信息開發云端數據挖掘機器人、云信用計算、云結構服務、云端財務供應鏈分析四大核心技術,通過對企業的生產、銷售、能耗、人才、稅票等明細數據的全自動、全天候、全鏈條的挖掘分析,實現企業信用的數據化,讓數據庫中的信息真實可靠。
而我省另外一家征信行業公司河南英威達科技有限公司一名蔣姓負責人表示,他們更專注于區域社會信用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建設,該公司的管理平臺偏重于公共性與基礎性。目前,項目主要包括硬件平臺搭建和軟件平臺開發,以滿足區域內各類信用信息的采集、處理整合和發布及對各類信用主體監管的需要。
河南省信用建設促進會辦公室主任李建豪告訴記者,我國征信市場目前只有幾十億元規模,但全省有近60家企業在做信用體系建設。不過,據保守估計,國內的征信需求市場規模應該在數千億元。
金融巨頭和多家企業爭搶數千億元大蛋糕
面對數千億元的市場規模,不僅是河南的企業,多個互聯網金融巨頭其實早已展開“殊死較量”。
阿里系公司芝麻信用是最早推出相關產品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螞蟻金服的公關部門人員表示,芝麻信用已經開了商業銀行應用互聯網征信的先河,北京銀行已經與芝麻信用開展信用信息查詢和應用、產品研發、商業活動等多方面合作。
而P2P公司宜信旗下的致誠征信對外宣布,他們專門為P2P機構、小額信貸機構和銀行信貸部門設計了一款信用評定產品。京東金融則是借助自身積累的高品質用戶消費數據、獨特的自建物流數據,以及退貨、購物評價信息等數據,建立了自己的信用體系。
“信用記錄與互聯網相遇,生成并分析大數據,可以令征信系統逐步完善,也可以為互聯網經濟保駕護航,還能讓公眾充分享受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帶來的無窮便利。”李建豪說。
不過,他提到,河南的征信機構想在征信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就需要快速發展。由于征信需要大規模的數據收集體系,且規模效應明顯,因此最終民間征信機構也往往呈現寡頭壟斷的格局。參考美國經驗,小型的征信公司要么被吞并,要么專注于細分市場,成為大型征信公司的數據提供商。
央行也在嘗試將水電等信息納入征信系統
在民間征信機構快速發展的同時,央行征信系統正在逐步完善。
央行征信系統正在把社會融資規模范圍內所涵蓋的信用信息,盡量都納入征信系統中,包括已經實現對信托貸款信息的廣泛采集,正在進一步推動的委托貸款、小微授信機構等接入征信系統,以及正在和各方共同推動的非銀行信息的更廣泛采集。
特別是目前征信信息覆蓋較少的小微以及農村地區企業,央行也在試點為其建立信用檔案。作為試點地區之一的安陽湯陰縣,人行鄭州中心支行征信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經為當地的小微企業建立了數據庫,該數據庫已經將工商、環保、稅務、電業、法院等相關社會信用信息納入,并實現了按季更新。而數據的采集范圍也在不斷增加,比如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在“政府采集”部分,增加了食藥監局、自來水公司、國電公司信息,可以說小微企業需要經常打交道的部門都與數據庫相關聯。
而針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上述人士表示,在試點地區駐馬店上蔡縣,已經將轄區信用農戶姓名、身份證號碼、學歷、年齡、家庭財產、創收能力、個人信用狀況、家庭(個人)榮譽、專業技能、信用等級等信息全部錄入管理系統。對不誠信經營、惡意欠貸農戶降低信用評級或取消信用戶資格等。
央行征信系統為各方提供的產品日益多樣化,服務水平日益提升,對民間的征信機構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畢竟,草根品牌的權威性,短時間內還無法與央行的征信系統相媲美。
觀點:征信企業要注意保護用戶隱私
不過,在征信市場即將迎來爆發的同時,由于每家征信機構評價標準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平臺上的信用評級可能也不同,反而很難簡單明了地給一個人、一家企業的信用情況作出結論。
目前,如何實現征信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依然是個難題,然而從長遠來看,每家機構都各自為戰,最終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征信企業數量迅速增長,也使得用戶個人信息和企業信息面臨更多被泄露的可能。大數據背景下,個人和企業的隱私可以說是越來越少。
對此,云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申長生告訴記者,企業的信用查詢系統查詢到的只是企業公開的一些信息,想獲得一些更進一步的信息,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許可。
據了解,現在政府部門對從事征信系統開發的公司都要求有相關的資質,并簽訂有保密協議。
申長生表示,自云征信息開拓大數據信用體系建設以來,如何保護企業隱私就是他經常考慮的問題。
“如果只為社會發展帶來便利,而不考慮安全,將會引發新一輪的信用危機。”申長生說。
信息泄露的問題,并不是只在民間征信機構才出現,一些由大型央企經營的信息服務機構,也出現過這種問題。因此,申長生表示,對于信息的保護與合理利用,需要通過征信立法來保障,明確界定信息采集與利用的安全范圍及責任約束,才能有效解決征信與保護隱私的矛盾。
監督方式防騙必讀生意騙場親歷故事維權律師專家提醒誠信紅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稅務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個人信用企業信用政府信用網站信用理論研究政策研究技術研究市場研究信用評級國際評級機構資信調查財產保全擔保商帳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訓
華北地區山東山西內蒙古河北天津北京華東地區江蘇浙江安徽上海華南地區廣西海南福建廣東華中地區江西湖南河南湖北東北地區吉林黑龍江遼寧西北地區青海寧夏甘肅新疆陜西西南地區西藏貴州云南四川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