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由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的三家獨立評級機構聯合發起的世界信用評級集團,昨天在北京成立了國際顧問理事會,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等國際政要成為首批理事會成員。 ...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由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的三家獨立評級機構聯合發起的世界信用評級集團,昨天在北京成立了國際顧問理事會,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等國際政要成為首批理事會成員。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世界信用評級集團明確提出,要全力推進亞洲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雙評級體系模式,為亞洲資本走向世界提供評級服務。在信用評級越來越重要的當下,這樣一個舉措,對于中國經濟有何影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徐洪才對此做出解讀。
經濟之聲:亞洲信用體系建設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意味著什么,有何作用呢?
徐洪才:目前的國際信用體系很難做到公正公立,比如中國是一個最大的債權國,但是信用體系的等級比美國還低,而美國是最大的債務國,債權國的信用體系怎么會比債務國還低呢,顯然評級標準有偏見、不透明、不公開,對于像中國這種新興經濟體來說是不公平的。現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信息評級體系,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以及金融發展、經濟發展都是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
經濟之聲:世界信用評級集團特別提到要在亞洲信用體系中建立雙評級體系模式,為什么要這么做?
徐洪才:這就是要打破壟斷,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任何一個金融產品的發行必須有兩個信用體系機構獨立地給出兩個評級結果,讓投資者自己去判斷。通過這種制度安排在整個金融市場上,形成一個制度,最終用事實說話。這樣有助于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對于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發展非常有意的。